2059年8月7日,QD市市南区,中国海洋研究院总部。
台风“美杜莎”带到乳山市的不明生物,被护送到这里,尸体已存放在研究院大楼的生化分析室。
下午三点左右,生物学家杜蓝月来到研究院办公大楼,通过电梯到达15楼的海洋生物研究办公室门口,一个女实习生带着她走了进来。
“杜博士您这边请,这里是生物研究办公室。”女实习生带杜蓝月往里走去。
几秒钟后,“主任室”的门牌映入眼帘。女实习生敲了敲门,没人应答。
此时旁边一个身着白大褂的年轻男性工作人员经过,他取下口罩抬头问道:“你们是找翁教授的?”
“是的,我们找翁主任,这位是BJ来的杜博士,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派来的。”女实习生回答。
“噢,他刚去生化分析室了,他说三点半有客人过来,让我过来看看。走吧,翁教授在里面等着……从这边直走。”穿工作服的男子带着她俩边走边说。
三人穿过一个走廊右转,然后在一个玻璃门旁边停住了。门上有个标示牌,显示着“生化分析室”几个黑色汉字。
透过模糊的玻璃门隐隐约约可以看到里面蠕动的人影。男子将右手掌放到玻璃门右侧蓝色发光感应区,紧接着一个语音提示“裴冬,身份验证通过”,玻璃门被打开了。
“这边请,里面是更衣室,有两套白色实验服,你们先换下衣服,我去跟翁教授说一声。”裴冬说完转身往左走去。
裴冬戴上口罩和防护帽,通过紫外线杀菌门,进入了样本分析室。通过办公区隔壁的透明大玻璃门,可以清晰看到里面有几个工作人员围在了一起。
裴冬走到一个同样穿着实验服的人跟前,那人一米八五左右身高,男性,戴着一副银框眼镜,但是年龄和胖瘦等特征不太清晰,因为实验服包裹的太严实。不一会儿,两人便从样本分析室走了出来。
此时,杜蓝月与女实习生也穿上了实验服,一种白大褂,样本分析室外面的工作人员都穿着这种白大褂,跟医生穿的差不多,只有进入样本分析室才戴上防护帽。
没过多久,裴冬就和高个子男人从分析室走了出来,他们脱下了带有护目镜的防护帽,放到一个柜子里,然后向两位女士走了过来。
“让你久等了,我是翁少凡,现在是这个研究项目的负责人,这是我的助理裴冬,我想跟你说下大致情况,这边请。”高个子男人看上去有五十多岁,说话也很有礼貌。
“您客气了翁教授,我们见过面,这事晚会儿再说。”杜蓝月笑着说。
“奥……好的。红英啊,现在这个研究项目还在保密期,你没有在上级授权的名单里,你需要回避。”翁少凡转身对旁边的女实习生说。
“好的,翁主任。”女实习生林红英说完朝更衣室走去。此时助理裴冬也回到了他的办公桌前,坐在了电脑前面。
“杜博士,先让你看看我们最新的分析报告。”翁少凡带着杜蓝月往一个椭圆形大办公桌旁边走去。
“裴冬,打开代号M0016的研究报告。”
“收到,教授!”
椭圆形大会议桌中间突然出现一道蓝色光晕,全息投影仪打开了,紧接着出现一个生物的3D图像在旋转着。
助理裴冬走了过来,右手拿着一支黑色控制笔。与他一起走过来的还有一位女性研究员。
“我先给两位介绍下,8月7日上午八点十五分,样本送来的时候已经轻度腐烂。通过检测我们初步判断该生物死亡时间为8月6日凌晨3点左右,外表有擦伤,内脏有破裂,系外力撞击死亡。”
“六条腿一对翅膀,净重27公斤,不含触角体长1100毫米,翅展长度1800毫米。这是我们通过软件技术还原的该物种生前的3D图像。”
“它有两对膜质的翅膀,而且翅膀与身体及附肢上生满棕黑色鳞片,背部翅膀中间到身体末端有一层银灰色‘V型’鳞片,腹部鳞片颜色较淡。”
裴冬一边解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裴冬按了一下黑色控制笔,图像转换到不明生物的解剖爆炸图像——中间是生物体图像,周围是其各个器官的3D旋转图像,并附有文字说明。
“接下来由基因遗传学研究员吕萌萌给大家汇报下物种归属的研究结果。”裴冬说完看了下旁边的女性研究员,把黑色控制笔给了她。
“通过裴冬的解剖学研究,我们初步可以判断该物种为鳞翅目昆虫。这是它残缺不全的触角,可以看到是羽状的。再根据其身体其他器官的特点,已经可以肯定它是一种蛾类,遵循昼夜节律,夜间活动。”
吕萌萌说着,按了一下控制笔,图像转换。
“地球上已发现的蛾类,最大的乌桕大蚕蛾翅展230毫米,巨型地图蛾翅展最大350毫米,这种蛾类翅展是它们的5到7倍,是一种超大蛾类,根据其外貌特征我们称其为‘泰坦熊蛾’。”
“我们从样本中提取了遗传物质,对其进行DNA分析,然后与‘地球生物基因库’进行数据匹配,发现它与蛾类昆虫的基因相似度只有%,未匹配到具体物种。所以我们断定其为新物种。”
吕萌萌认真地解说着,等她说完后,裴冬又做了补充。
“我们在它的胃里有检测到微量的Sr、Cs和Pu等放射性元素,可能是吃了受放射性元素污染的食物导致基因突变,所以这种昆虫才长这么大。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测。”
杜蓝月问道:“我看新闻上没有提到有检测到放射性物质,难道是现场没有做过放射性检测?”
裴冬回答道:“现场也检测到了放射性,只是它的放射性强度只有μSv/h,很微弱,对人体几乎无影响,为了不引起民众恐慌,根据《公共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放射剂量,现场我们给出的结论是无放射性。”
杜蓝月说:“是的,放射性是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无处不在,这么微弱的剂量可以忽略。我这次来到咱们海洋研究院的目的呢,就是协助翁教授团队查明该生物的来源和物种归属。”
“嗯,这个我有跟你们研究所领导沟通,我们海洋研究院跟你们中科院本是一家,只是后来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独立出来,很多老同事彼此都很熟。”翁少凡看着杜蓝月说。
“是的翁教授,刚进来的时候我跟您说咱们见过面,十年前您有一次到清华大学作报告,题目是《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创造已灭绝的鱼类》,当时我还跟您请教过一些问题。”杜蓝月笑着说。
“呵呵,我想起来了,当时有个女生问我理想的基因编辑器在哪里,中国什么时候可以造出来?”
翁少凡笑了笑,又接着说,“现在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在你向我提问的那一年,也就是2049年11月,瑞士日内瓦大学基因工程实验室,就宣布可用于直接编辑四种脱氧核苷酸(AGCT)和四种核糖核苷酸(AGCU)排列的第65代基因编辑器诞生,叫‘阿尔凯特’(Architect),又叫‘生命缔造者1号’。”
“是啊,基因工程发展越来越快了,这种能够在分子水平操作遗传物质的技术已经成熟了,理论上人类可以创造出任何生物,成为‘造物主’,成为‘上帝’!”杜蓝月并没有喜悦,而是非常冷静地说。
翁少凡沉默了几秒钟,然后笑着说:“科学技术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要看使用它的人!这个世界就这样,你不去搞也有别人去搞,别人掌握了技术就会欺负你,‘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永远不变。”
“我现在主要是做学术研究,平时在外面忙,奔走于国内外各大院校和研究所,这边只是挂个院士头衔,也不经常来。现在你来了,这边的研究先交给你负责,我正在准备一个重要计划,忙不开。”翁少凡站在椭圆形会议桌旁边对杜蓝月说。
大家彼此交流了一些工作心得,然后就各忙各的了。下午五点半准时下班,一行人到研究院自助餐厅吃完饭就各自回家了。杜蓝月也回到海洋研究院安排的公寓,对白天看到的这只‘泰坦熊蛾’有种不太好的预感。
—预知后事如何,请看下章“重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