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分歧

第二天早上在操场晨跑时,苏杭跟郑彦提起了杨教授。

“你想选杨教授到导师?你怎么会突然想选杨教授呢?”郑彦停住脚步,声音满是惊讶,“不好,还是选周教授当导师吧,这样以后我们可以一起做项目。”

“我觉得古建保护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苏杭看了他一眼,示意他继续向前跑,以免挡住其他跑步的同学。

“有意义的事很多,我们只能选择对我们最有意义的一件。”他拉着苏杭离开跑道,“我们需要好好谈谈。”

两人走到操场旁边的看台上坐下,苏杭将昨天杨教授的话复述了一遍。

“你跟你爸妈商量过了吗?”

“嗯,我爸妈让我自己决定,他们说,反正他们也不用我挣钱养老,自己喜欢做什么就去做。”

“你哥哥怎么说?”

“我哥更加不会反对了。”事实上,老哥很赞成她学古建保护,他认为人这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

“可是我反对,”郑彦非常严肃地看着她,然后一二三说了三条反对的理由。

“一,是国内目前的古建研究大环境并不成熟,缺少专家,缺少相关的知识体系,无论实践还是学术氛围都不好。aosu.org 流星小说网

国内目前只有几个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还大半是挂羊头卖狗肉,只是将建筑系的课程做了一些删减,然后加了两到三门关于历史建筑保护的课程,而且偏重于西方古建筑保护体系的学习。但其实西方的建筑体系跟我们中国是完全不一样的。

现在这个行业里,要么是对技术根本就一知半解,只会像高考“分析”古诗词一样“分析”古建筑的砖家,要么是硕果仅存的掌握着技术但不懂怎么表达的高龄技术人员。

正在做的修缮项目要么是前者,雇佣一批学生胡乱测绘之后将错就错的建,复杂的构件和连接方式能省则省,被称为‘没节操’。

要么是后者,还在埋头使用他们师傅那辈的技术和工具,被称为‘没效率’,然后又往往因为甲方不耐烦而被取缔,改成‘没节操’的模式……”

苏杭听得目瞪口呆。

郑彦平时说话做事看着挺温文尔雅的,今天措词如此尖锐,是因为他真的不看好吗?

“正因为这样,才需要我们去努力,毕竟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是很有意义,但清水又清苦,这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反对理由。”郑彦接着举了他认识的一个师兄的例子,原来就是做古建的,现在已经改行去了房地产公司。

因为做古建保护需要经常往那些荒郊野外跑,上山下乡,吃灰吃土,很辛苦,但收入并不高,一般就是领一份工资。

虽然目前国家很重视文化保护,但地方政府更重视旅游开发和经济发展,对于文物本身的价值缺少了解,对维护施工修复更是缺少支持。文博系统圈钱的太多,做实事的又太少……

“还有第三个理由,也是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做古建保护太辛苦,常要出差,不利于以后家庭生活。”郑彦用手扳着苏杭的肩膀,让她的视线正对着自己的脸,“工作是我们人生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难道你不想我们天天在一起,朝朝暮暮,卿卿我我?”

苏杭羞红了脸,现在就开始想像以后的家庭生活?太早了吧。

“我们还要好几年才毕业呢。”

“是,是,但人没远虑,必有近忧,为了我们以后的美好生活,我们自然要从现在就开始考虑,将不利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说完郑彦给小姑娘来了一个wink。为了消除隐患,他不介意使用一下美男计。

苏杭轻叹了一口气。

难道他不知道这样撩人是不对的吗?真应该把卖萌也确定为“违规”行为。

郑彦的口才一直都很好,说起道理来一套一套,尤其对她来说,还有“半师”之谊,对她有很大的影响力。

她就是怕自己一下子就被他说服,所以昨天一天都没跟他说这件事。等到今天,觉得自己的心理建设已经做得非常牢固,才跟他提起。

不料在他的尖矛利箭卖萌攻势之下,“城墙”好像马上要冰消雪融了。

“我们现在年纪还小,谈未来的家庭生活还有点早。而且我相信,事业和家庭并不需要二选一。杨教授从事这个行业几十年,不是家庭事业都兼顾地很好吗?

再说,古建保护这块的地域性还是比较强的,现在也是建议什么地方的人就去保护什么地方的建筑。浙江就有足够多需要保护的古建筑,应该不需要我背井离乡去工作。跟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先生当年的条件比起来,现在的工作条件要好多了。”苏杭试着说服郑彦,同时也偷偷修补自己的‘心理城墙’。

两人四目相对,陷入了沉默,气氛略微有点尴尬。

“好吧,如果你真的喜欢,我也同意你先试试。不过,我还是希望你再慎重考虑一下。”过了一会儿,郑彦站起身来,对苏杭伸出了手,“我们先去吃早饭。”

苏杭点点头,跟着站了起来。

两人手拉手一起步下台阶,一起向食堂走去。

晨辉中,两人的背影看着非常赏心悦目。可是两个当事人却觉得,他们中间好像出现了一条看不见的裂缝。

多年以后,郑彦觉得他们的第一条裂痕就是在这时候产生的。

一天后,苏杭给了杨教授一个肯定地答复。

杨教授非常高兴,马上开始给苏杭布置作业。

先是开了一堆书单:《古建筑测绘》、《古建筑材料与构造》、《古建筑面饰彩绘》、《古建筑修缮与施工技术》、《古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古建筑装饰工程预算》、《古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古建筑保护和工程建设法规》这样的专业书籍当然是必不可少的。

不过,杨教授认为,比专业知识更重紧的是要先培养对以历史建筑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所以要多看史书,了解历史。

还要苏杭每一个月研究一个古建筑,先从杭州的古建开始,从海量资料中找出自己要研究建筑的历史,梳理清楚地块和建筑的变迁、建筑历史,找出房子中曾经住过的人;他们曾经在这里过这怎样的生活……

因为很多时候建筑并不仅仅是一幢房子,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特征,一种记忆,一种乡愁。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