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是一门学问,并不是简简单单把铁烧红了,然后弄个形状就结束了!
1,炒钢法是生产的主体,民用设施。一般可以满足个人需求,甚至屠宰行业。就是拿来做杀人的刀杀人也足够了。毕竟,这道理太浅显了。
2,灌钢法是后期用来做更好的需要刃的工具使用的。实际上汉初的铁锹基本没有刃,后来就有了。挖土刨坑用。还是锄头犁等等由于加入了更好的刃部提高了生产效率。当然不能说没有用在别的上头的。
那么百炼钢技术的起源于那里呢?说起来非常可笑。它是战国后期起源自直取法里边的渗碳直取法。直取法的意思非常简单,不用熔炼,直接从生铁的铁块上直接获取钢。
当时,生铁成功以后,直接脱碳退火成为低碳钢以后进行冶炼继续打铁,反复加温反复锻打渗碳形成组织均匀,杂质更少的钢。由于多数用于铸造武器,所以现存的就有几个文物。
年代就在战国时期汉朝早期好像刘胜的那个剑和易县那把就是出自此法。而且此法或者百炼钢法,再加灌钢法直接出口到日本。让日本人提早进入铁器时代而且是优质铁器时代。
那么百炼钢法呢?百炼钢的办法是加入了半液态半固态的状态进行锻打渗碳。
也就是说渗碳法采用固态锻打,而百炼钢采用了一个更加长的锻打渗碳的。固态锻打反复就是那么一块铁,百炼钢是加温到半液态半固态的时候拿出来就进行锻打,危险因素多,各种操作更多,但是由于可以去直接敲打固态的部分渗碳其材质更加均匀。
而且材质反复折叠锻打容易把炒钢里难以去除的渣铁等去除。这样的比整个铁块固态下更好的分别杂质,品质也在液态里互相融合保持材质的稳定。
所以说这个才是百炼钢技术根本的好处。品质好的一把剑和用炒钢法做成的,在稳定性上更好。
不过这种技术怎么说呢?太耗了,耗木炭,耗人力,耗时间。这东西是这样百炼钢,百是多。
所以有16锻,32锻,64锻一说。也有个别数字。反正和玩游戏机一样,8位16位一样。根据情况决定,反正多了好。说起来,800—900就是这个温度为底,64锻怎么说也一个月吧。
于小于和李师傅想弄的就是百炼钢!
毕竟要是弄普通的还不如去超市买菜刀来的快!
一老一少,反复锻造!然而并非有上面数据说的那么恐怖!
折叠锻打,几次就好了!
至于为什么好的这么快!这得问于小于……
因为他觉得太累了!折叠锻打到最后已经没有力气了!
也不开刃!直接就锻造了一把尺!要说什么是浪费?这就是浪费!
好好的钢材,折叠的次数也可以,然而到了于小于手里,就做了个尺子!
一把长一米二的尺子!
也可以说是刀胎!剑胎!
李师傅一看这货弄成这个样子,也没说什么!但是眼神中好像充满了嫌弃……
不过好在于小于给李师傅留了同样的刀胎!
最后李师傅好说歹说,于小于才又折叠锻打了两次,当然是李师傅那块!折叠锻打后正好一尺长的二指宽!
李师傅是爱不释手!毕竟对于他来说,以前和谐社会,就算有能锻造,也不可能去锻造的!
而如今是肯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于小于帮忙锻造出来,那也是自己的成就!
纯粹的锻造出的刀刃,比磨出来的要结实很多倍!轻微的打磨,便准备覆土烧刃!
覆土烧刃的工艺需要的几种原料:配方:黏土+硼砂+铁粉+碳粉(比例是1:1),再加上以碳粉含量相等的木炭。
铁粉推荐使用锈铁,可用砂轮机磨下来的,然后用磁铁一吸就可以了;土用生土;硼砂是一种钠硼酸盐砂泥岩粉末,它不是烧刃工作中的主角,比例应适当的放低。
其实现代气焊中也有用硼沙等同于=抗氧化剂简单的说就是用土把刀胎包住,让刃露出来,然后开始淬火工艺。
只有日本刀上会覆土烧刃。但也要看刀的做法。夹钢日本刀就不用覆土烧刃。覆土烧刃的最终目的是让刃和身子的硬度不一样。由于夹钢的工艺已经使刃和身子的硬度不一样所以覆土烧刃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中国一般现在可常见的古刀剑由于多是夹钢所以多是全身淬火,不用覆土,和日本夹钢刀是一样的。
烧刃改变硬度对钢才有用,对铁是没用的,所以没有好刀匠做全铁烧刃刀。
淬火:钢材会因为温度升高而改变结晶方式,在温度达到727~911度(因含碳量而异)以上时,变为一种称为麻田系(martensite)的结晶,此时将火红的钢投入水或油中,因瞬间降温致使结晶来不及变回,而被固定下来,称之为淬火。
麻田系(martensite)结晶的特性是硬且脆,而且体积较原来大。水淬速度最快,得到的硬度较高。油淬速度相对慢点,得到的硬度相对低些。
风淬速度相对更慢,得到的硬度相对再低些。
各有各的优点和缺陷,按钢材的不同和对期待的结果不同而选择最合适的热处理方式。
同一块钢材火红时,若未全部投入水中,只有局部泡水,则未入水部份,因缓慢降温而回复原来的结晶状态,导致硬度及体积不变,称之为局部淬火。
覆土烧刃即属局部淬火的一种。覆土部份的刀身因覆土的隔离,就如同未投入水中一样,一把直的刀身。
经过局部淬火后,刃口硬度。体积都增加了,自然就往刀背(栋)的方向弯曲----反夹钢类的中国剑不用覆土,烧红了整支下水就可以,全钢要覆土。
淬火前当然要做出剑形而且要初磨。
古日本刀制刃的过程:制刃第一步,将此类条形钢料加热至赤灼而进行锤锻,反复折叠打延,少则七八次多则二三十次,每一次均锤打数十百锤,锻炼之目的在于析出原料中之杂物,使其成为质地匀称之钢,日本刀之“地肌”亦由此而来。折叠打延之法甚多,普通有“木正木、十字”此外尚有“短册、折子木、木叶”等锻法。
古时无测试设备故是否成钢全凭经验与感觉。
行外人无法窥其堂奥。
锻炼之钢已可制刃,但日人对此并不热衷。成次类刀为“丸锻”“割刃铁”或“数打物”。
此类刀无法用于实战也!欲求良刃,须将钢料与熟铁适当组合成刀。
钢坚硬易折,须加柔软熟铁辅助,熟铁柔软易弯须钢铁为骨干。
此种刃可称之为复合刃或套夹刃。
日本刀刃之常用组合法有“三合”与“卷合”。细致者则用“本三枚合”“四方合”“五枚合”等。
此外在刃易折处(茎部)特别加用铁料。
将不$$质之料经不同之打延融合为一体,全刃质地均衡,可谓工艺之至。
至此,刀剑初步成型经修整挫磨即可进行淬火。
古日本刀的淬火:刀剑之淬火须预为加热。
加温前必须涂敷“烧刃土”于刃上,其柔软刀身作用。
加热时如土层剥落将会在刀身上留下致命缺点,严重者使淬火失败。“烧刃土”各有讲究。
不同流派各有秘传。刀体敷土,故加温后刀刃与刀身处出现各种刃纹。
不同流派刀工因敷土方法不同,故其刀上所现刃纹各有不同。
淬火对刀剑来说是决定命运的一道工序,锻冶之工艺由此而见。
为便于查看加热中之刀色,多半在夜深人静时进行。
万籁俱静之夜色与凝视炎炎炉火之匠师,给刀剑加上了一层神秘成份。
刃体烧至正好时,便从炉中将刀抽出,入水之瞬刀工须大喝而将刃体全没水中,斯时如爆燃之响,不乏异鸣,水气蒸腾。经此淬火后,刃体硬化完成。
水温起巨大作用,淬火、水温全凭口传心授。淬火后还许回火处理,将刀稍加热后让其自然冷却,对刀剑硬度无影响,刃性由此提高。
将尺刃烧至均衡一色,实非易事,尤以刀尖(帽子、釯子)十分难以掌握,故品评刀工水平以刀尖为关键。
忙忙碌碌的一天,看着手中的成品,李师傅笑的不是一般的开心!
虽然不会武功!不是大侠!但是对于一个铁匠来说,能锻造出如此兵器也是一种成就!
“别看了!刀也锻造好了,取个名呀!”于小于真忍受不了李师傅那看媳妇的眼神……
“刀长一尺!宽一寸,重七两二钱,就叫尺间吧!”
再回头看于小于的尺?,李师傅心中一阵落寞,这货还大言不惭的给尺子取了个牛皮哄哄的名字!
大罗剑胎!
这大罗剑胎砍人的能力是没有,不过作为尺子断别人兵器还是轻而易举的!当然砸人身上也是轻而易举的断骨!
就当于小于准备跳墙回家的时候,李师傅把尺间递给了于小于。
“干嘛?你留着防身吧!这新闻你又不是没看!要变天了!”于小于看着李师傅,好心说到。
李师傅摇了摇头:“一把老骨头了!早就无所谓了!能活一天是一天!你小子其实心性不错!尺间虽然不是什么绝世神兵,但是也能做到削铁如泥!你拿着吧!”
李师傅又不是傻子,于小于的大罗剑胎明显是他早就想好的!外形就是一把长尺子!二指宽,半指厚,长三尺六寸!重三斤六两。
但是没有刃!终究是个钝器!
在李师傅的眼里,尺间的作用明显比大罗剑胎明显!防身便携!
然而再三谦让递送,于小于都没有要,不是嫌弃,而是于小于觉得自己有大罗剑胎就足够了!
作为兵器没有刃,外形似尺,实际上暗含非攻,度量之意!
于小于觉得虽然变天了,但是自己防的是豺狼虎豹!不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