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众人共瞻乐山大佛,黄文明重游

第二十四章:众人共瞻乐山大佛,黄文明重游凌云寺

刘惠恕

且说黄义明远征重庆,取得巫山大捷后,搬师回乐山邦召开邦政大会。在会上听到从征期间计子善妻儿被拐及姚黄贼十三部的种种罪恶后,心中大怒,就欲起兵起讨伐盘踞在成都一带为恶的姚黄贼诸部。在计子善等几位副邦主的劝说下,同意休兵二十日后再举兵征讨。并提议乐山大佛与凌云古寺既已修缮完毕,明日当与众邦主及军中诸将一齐前往瞻仰验证,并让主修乐山大佛与凌云古寺的副邦主吴免冠充当临时导游,众人一齐说好。

次日一早,黄义明一行已来到凌云山脚、岷江边侧。举目仰视,但见一座有九层楼高的木建筑起自岷江水岸,直抵凌云山顶,将原先暴露于野的乐山大佛,紧紧包褁于层层木建筑之中。而大佛右侧的凌云栈道仍在,行人可自由攀行至凌云山顶,赴凌云古寺去烧香拜佛,但是却无法近身乐山大佛。如行人欲瞻仰乐山大佛,则必须从临近岷江水岸的木建筑入口处进入,入口处有专人看管,并收取5钱门票钱。buhe.org 非凡小说网

吴免冠介绍道:罩于大佛之外的木建筑,自唐代凿就乐山大佛之后就修就,阁高七层(一说九层或十三层),称“大佛阁”亦称“大像阁”,以保护乐山大佛不沐风浴雨。此后该佛阁屡毁屡建,宋时重建称“凌云阁”或“天宁阁”;元代重建时称“宝鸿阁”;明代重建时称“佛棚”。直至明末八大王张献忠入川时,因视乐山大佛不顺眼,放火烧毁了大佛阁,大火并波及凌云古寺。现重修大佛阁及凌云古寺所花费的邦银,必须从瞻仰乐山大佛的门票钱中收回。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收门票钱5钱虽少,却可积少成多。现时白银价一两在民间交易,可折700文至1000铜钱之多。而自乐山大佛阁修成以来,远近闻之,参观者如云,已为邦库净收回门票钱一万两白银。积以时日,乐山大佛阁门票收入,必可成为我邦库的重要财政来源。

听罢吴免冠介绍,负责乐山邦财务与城建工作的副邦主韩百知点头称是。黄义明笑道:吴副邦主的这一套生意经,还是在犍为城时贩假画与假佛像的那一套。吴免冠正色道:赚钱的形式一致,赚钱的性质却不一。当时在犍为城,我与杨复盆城主造假,赚的是抹良心钱。而现在修大佛阁收门票钱,赚得可是良心钱,因为所收钱款,均交邦库,韩副邦主可以之修城造房,造福于百姓。众人听罢皆笑,黄义明道了一声好,遂在吴免冠带领下,步入大佛阁内参现。

众人步入大佛阁内,但见乐山大佛居中端座,两侧皆有1800级楼阶,可直攀大佛顶端,出大佛阁后门,可登上凌云山顶。而大佛阁的四壁,均绘有金碧辉煌的佛教故事壁画,这是当时的画艺大家吴免冠,指挥工匠绘制的杰作。而众人细观大佛,则是脸部涂金,身上着彩,双掌端放于双膝之上。佛的前额正中、双眉之上,镶有一颗红色宝石似目,正流放异彩。

而据后人实测,乐山大佛通高71米,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大佛头高14.7米,头宽10米,发髻1051个,耳长7米,鼻长5.6米,眉长5.6米,嘴巴和眼长3.3米,颈高3米,肩宽24米,手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背宽8.5米,脚面可围坐百人以上。而与乐山大佛同时凿就的,尚有在大佛左右两侧沿江崖壁上两尊身高超过16米的护法天王石刻,与大佛一起形成一佛二天王的格局。此外,与天王共存的还有崖壁上数百龛上千尊石刻造像。大佛右侧,是唐代开凿大佛时留下的施工和礼佛通道——九曲栈道。只是这些附带建筑,现皆被阻隔于大佛阁之外。需要在乐山脚仰视或出大佛阁,登乐山顶俯视。

而瞻仰乐山大佛,最令众人惊异之处,是大佛的双目,正流淌下来眼泪。众人惊问陪同参观的智能禅师原因。智能禅师回答道: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其修造距离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其全称是“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这尊大佛修凿的背景是: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并宣称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而该佛的修建,有助于通过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武则天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登上帝位。但当时民众修造乐山大佛的真实心愿,是相信弥勒佛像的修建,能够平息长江的水患,能够给百姓带来光明和幸福,同时也能够增添在岷江行船人战胜激流险滩的勇气和信心。而自乐山大佛建成后,曾流过四次眼泪,第一次是唐末天下大乱时,百姓流离失所。第二次是宋末天下大乱时,百姓流离失所。第三次是元末天下大乱时,百姓流离失所。而当时民间传言:乐山大佛之所以会流泪,是不忍心看到世间生灵涂炭,才紧闭双眼的。但本次大佛流泪却未曾闭眼,我想是两重原因,其一是因为明末天下大乱时,百姓流离失所,流的是悲泪。其二则是因为大佛阁被天下英雄重建,大佛身上重新渡金披彩,流的是激动的喜泪。我想这是大佛在保佑黄邦主率领吾四川民众共建大同伟业,心中高兴。

听罢智能禅师解释,参观众人皆喜。随即缓走出大佛阁,来到凌云山顶,回首展望,但见乐山大佛的位置,位于岷江东岸,其面对的是大渡河、青衣江和岷江三江汇流处。三江水势汹涌澎湃,直捣山壁,令人触目惊心。隔江矗立的是乌尤山峰。

而在乐山大佛的背侧,也就是大佛阁的出口,对面不远处,是矗立于凌云山顶的凌云古寺。站在凌云古寺前,可以看到九峰环抱的壮丽自然景观。而此时的凌云古寺,自然也是被修缮得寺宇辉煌,雕梁画栋,每一墙面上,都用精工绘制着各类佛教故事壁画,大雄宝殿中的佛像、菩萨像、罗汉像则各自争辉。

而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凌云寺始创建于唐初高祖李渊武德年间(618—626年),因开元初年(约713年)开凿乐山大佛,寺宇亦经扩建,因此另有“大佛寺”之称。而据古文献《方舆胜览》记载:会昌前,凌云山九峰,“峰各有寺”。但到会昌四、五年间,由于唐武宗李炎下令灭佛,凌云山庙宇中只有凌云寺得以保存。

以上所述,是有关凌云古寺的历史沿革。而黄义明重返凌云寺,所不忘之事,自然是重览他与朱云霞公主及养子刘宏业共同居住过年余的僧院。此时他发现发现僧院已修葺一新,成为智能禅师新收弟子们的僧舍,不觉感到时光荏苒,自己真该珍惜青春大好年华,为建设蜀地大同伟业,壮大乐山城邦,造福四川百姓,多贡献力量。

2023年9月18日校审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