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科举考试VS公务员考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全本免费阅读

清晨,阳光明媚。

各朝各代新的一天开始,大家都各自忙各自的。

各朝的皇帝起得很早,一大清早就召集大臣上早朝商量国事。

其中最大的国事当然就是安排人员探查各种矿藏,好早日为国库带来巨额财富。

昨晚抢到的世界地图就是一张藏宝图,必须好好加以利用才行。

经过一整晚的信息整理,现在各朝的皇帝已经拿到了全世界所有矿藏的分布情况,包括最重要的国内矿藏资源分布情况。

嬴政在朝堂上认真看了看手中的资料,饶是他定力惊人,此刻也忍不住内心剧震,恨不得仰天长啸。

这份资料是李斯连夜整理出来的,上面记录着光是大秦就有金矿四十八处,银矿六十八处,还有铁矿铜矿煤矿等有数千个,至于海外矿藏的数量那就更多了。

这些矿藏资源可都是实打实的财富,随便挖一座就可以堆满大秦国库。

嬴政:李斯,朕让你即刻安排人员去把大秦境内的所有矿藏都探查一遍,朕要知道有哪些矿藏可以开采。

李斯:陛下,臣已经做好了人员安排,现在就可以出发。

嬴政:响水县距离咸阳不远,你先安排人去响水县探查情况,朕看响水县这地方有银矿一个,铁矿两個,铜矿一个,朕下午就要知道这四个矿能不能开采,办得到吗?

李斯:陛下放心,臣一定完成任务。

见李斯转身下去安排任务,嬴政心满意足的点了点头。

他之所以这么急切,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宏伟的愿望,想要实现这个愿望,需要大量的银子投入,现在就指望着挖矿给朝廷带来巨额财富。

而这个宏伟的愿望,就是让大秦所有子民能够读书识字,接受教育。

要是在以前,他肯定不敢妄想。

但现在可不一样了,只要可以开采矿藏,大秦的财富就永远也花不完。

而且更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在有了天幕播放简体字教学视频,大秦子民已经在跟着学习读书识字。

但仅仅只有上午时间学习简体字可远远不够,而且跟着天幕学习的效率也非常低。

所以他打算在大秦所有郡县建立学堂,让大秦所有的小孩子都去学堂,这样集中起来读书识字可以更快的为大秦培养人才。

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巨额的银钱投入,现在就等着挖出黄金白银。

他深知大秦想要发展壮大,更加繁荣昌盛,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才。

说到人才,选拔人才也是重中之重。

等会主播会播放相关的视频,他正好可以从科举制度和后世的公务员制度中借鉴一下,制定出属于他们大秦自己的人才选拔制度。

想到这里,他抬头望向大殿外的天空,此刻天幕正在播放三字经的教学视频。

大秦,徐家村。

徐二牛正在督促着儿子豆豆学习三字经,争取早日成为读书人。

现在他们徐家可大不一样,已经是大秦新晋的贵族。

他已经让人在县城建造徐家的府邸,等徐家府邸一建成,他们一家就可以搬进去,正式成为有头有脸的贵族。

为了徐家的荣华富贵可以一直延续下去,他把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豆豆身上。

他深知家里要是没有读书人撑门面的话,哪怕再显赫的贵族都会没落的。

他不希望自己家昙花一现,只能维系一代荣华富贵。

他对读书识字一窍不通,而儿子学习很有天赋,因此他这才把光耀门楣的希望放在儿子身上。

而且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以儿子的聪明才智,只要跟着天幕好好读书识字,将来很有可能入朝为官。

等三字经教学视频播放完后,主播就会播放科举制度的视频。

他知道科举制度是后面朝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只要通过科举考试就可以当官。

他相信始皇陛下看了科举制度的视频后,肯定会有所行动,在大秦也施行科举制度。

如此一来,只要儿子好好学习,以后通过科举考试,那儿子也能入朝为官。

儿子一旦成为朝廷官员,那么他们徐家就彻底有了底蕴,也可以在大秦贵族阶级站稳脚跟。

想到这里,他用充满希翼的目光望了望不远处正在跟着天幕学习的儿子。

不仅仅是秦朝,其他朝代也同样是这样的情形。

各朝的皇帝忙着商议矿藏开采的相关事宜,普通老百姓忙着自己手头上的活,各朝抢到世界地图的古人纷纷开始下一步行动,至于各朝的小孩子们则是被家长监督着学习三字经。

学习视频刚一播放完,各朝的小太监就立马把消息告诉皇帝。

接到通知的各朝皇帝放下手头的政事,纷纷来到大殿外观看接下来的视频。

尤其是隋唐之前的朝代,对接下来播放的科举制度视频格外感兴趣。

至于原本就有科举考试的朝代,除了想知道更加完善的科举制度外,对后世的人才选拔制度也同样感兴趣。

在各个朝代皇帝的密切关注下,他们关心的视频终于如期而至。

【古代科举考试分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六个等级,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

县试为县级考试,由知县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二月进行。

考前报考,需要亲戚、邻居、同学为你担保,没有污点方可参加,可以理解为政审,通过考试后成为童生。

府试为市级考试,由知府主持考试,一般每年举行一次,在每年四月进行,由通过县试的童生参加,通过依旧称为童生。

院试为省级考试,由各省学政主持,一般三年举行两次,由童生参试,通过的称为秀才。

秀才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可以见官不跪、不服徭役、穿着青衫等。

秀才属于乡绅阶层,在古代皇权不下乡的时候,地方管理很大程度上是由这些人来管理基层百姓的。

乡试在各省省城进行,各省主考官为皇帝钦派,每三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八月举行,所以称为秋闱。

由秀才参试,通过者为举人,举人具备当官的基本条件,所以也叫举人老爷。

但是由于当官的大部分都是进士出身,所以举人在官员中地位较低,一般四品就到顶了,大多数是县副职,政绩好的升任知县就差不多了。

会试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由各省举人参试,一般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由礼部主持,皇帝委任正副主考官,然后翰林学士充任同考官,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

殿试由贡士参加,通过率基本为100%,除非作弊、作奸犯科等,一般是不淘汰的,殿试分三个档次,即一二三甲。

一甲固定三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和三甲人数差不多,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嬴政:六个等级,一级一级考上去,最后皇帝考察所有考生,这个制度挺好,朕可以借鉴一下,在大秦也搞一个科举考试选拔人才。

他一眼就看出了科举制度的合理之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级一级,就跟当官似的,从最底层做起,一步一步往上升。

他的大秦施行的是郡县制,倒是不用搞六级,可以试一试五级考试。

考生通过县试成为童生,童生通过郡试成为秀才,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举人通过会试成为贡士,最后贡士通过殿试成为进士。

经过层层选拔出来的进士,必定是大秦最优秀的人才,他也可以放心的让这些进士治理大秦江山。

至于科举考试的儒家经义,这个可不实用,对于大秦来说用处不大,他可不愿意大秦的官员学习儒家那一套东西。

李世民:没想到科举制度到了后面的朝代已经发展这么完善了,和大唐的科举制度相差甚远,只能依稀看到一点大唐科举制度的影子。

不过他尽管感慨科举制度已是物是人非,但他不得不承认这个科举制

上一章目录+书架下一章